茶精分学茶15-绿茶-1

2019年12月05日 22:38 · 阅读(708) ·

来源

来源:
1.当当老师微信群分享
2.茶精分公众号:《学茶笔记——绿茶加工原理与技术特点(上)》
3.茶精分公众号:《学茶笔记—绿茶加工中温度对酶的两重性》
4.茶精分公众号:《学茶笔记之绿茶之香》
5.茶精分公众号:《学茶笔记 | 绿茶的揉捻(上)》
6.茶精分公众号:《学茶笔记 | 绿茶揉捻(下)》

记录说明:由于茶精分公众号也有涉及这部分的内容,为了内容的完整性所以本篇也引用了公众号中对应篇章的部分内容,并在引用时进行注明。

绿茶

之前讲了茶叶的历史,和六大茶类的渊源,以及茶叶的基础,鲜叶和工艺

总结一下,六大茶类从绿茶开始,绿茶工艺是多数茶叶的基础。鲜叶的各个内含物质代表的口感滋味和工艺的后期干预形成了茶

今天要开始说说绿茶。绿茶的概念就是,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鲜叶里面的酶的活性,然后揉捻和干燥做成的。清汤绿叶。

而要学生普,先要学绿茶。为什么呢。
生普是经过摊放,杀青,揉捻,干燥形成的。看看,和绿茶的工艺流程是否几乎一样?

说白了。绿茶就是杀猪一刀弄死,直接做猪肉,吃的猪肉的鲜肉。

一道杀死,吃鲜肉。

生普就是一刀没弄死就不说了,还要做成腊肉,慢慢转化的吃腊肉。

吃鲜肉,是说绿茶喝的鲜,新。

吃腊肉,是说生普喝的老和陈。

这个一刀弄死就是说的杀青,绿茶杀青到位,生普杀青杀到一半,保留转化空间,也叫慢发酵。

今天先说杀青。

所以想吃腊肉,直接市场去买,想学懂腊肉就得从杀猪开始学。

直接进入主题,绿茶和生普的差别关键在于杀青,就是杀猪方法

鲜叶里面有个很重要的东西,叫做。这个家伙哦。好家伙啥事都有它,哪里都有它。

绿茶在杀青后要揉捻。这个过程中,多酚类物质会被酶这家伙氧化了。氧化了后,简单说就是茶叶颜色变红了。哈哈哈。做绿茶做成了红色的茶。

所以,做绿茶,就是要先杀死酶,你别来闹事。

就是个催化剂。但是酶,就是个大 boss。一击弄不死,它就跳的更欢腾,更有脾气,更要和你闹事,简单说就是,酶如果处理不当,还会产生红叶。

弄死酶,就是用温度。用热。热死你。

这就是酶的双重性。触发条件是什么。就是温度!

为啥要杀青,思考下。说白了就是弄死酶,保证多酚类物质不氧化,从而不产生红叶。

这就是杀青。

就和杀猪一样,你一刀没弄死它,它跑的满院子都是,血淋淋的,红红的。你一刀弄死了,猪静静的死在你怀里。

然后你就吃到鲜肉了。

要杀猪,不对,是要杀酶,就是用温度。怎么个温度呢。就是 85 度以上的温度,树叶的温度达到这个温度,酶就立刻死掉。

如果温度不够,这个猪被刀捅到大腿上了,没捅到心脏上,猪瞬间乖了,但是反应过来时候,猪就嗷嗷叫的满院子跑,血淋淋血淋淋,红红的。这个时候谁上去叶搞不定这个猪了。

这里两个特性特性就是说,酶受到热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伤了心就是伤了心,猪就死了。但是酶如果遇到的温度不够高,酶的活性,活力,运动能力暂时受到限制,但是当温度下去后,猪就活蹦乱跳了。这也就是绿茶和生普的杀青的区别。

就像情人一样,爱我,你就有本事骗我个一辈子(这就是温度一次搞定酶)。别骗一下两下,最后我反应过来了,走出爱情的伤(这就是温度没有一次搞定酶,只限制了一会酶的运动能力),然后炒啊炒,绿茶,一次把茶做到位,完全不发酵。做出来就是最好品质表现,所谓的出道即颠峰。

https://user.qzone.qq.com/903464199/4
茶精分学茶15-绿茶-1.mp4
茶精分学茶15-绿茶-2.mp4
茶精分学茶15-绿茶-3.mp4

我找的几个小视频。
为啥炒。因为不炒的话,底下的树叶就焦了。

生普,一次没做到位,半成品绿茶,像个丑小鸭,随着时间增长,慢慢转化发酵成为白天鹅。

而这个温度,传统的是铁锅。就是铁锅里炒茶。就是用铁锅的温度提升鲜叶的温度达到 85 度做成绿茶,鲜叶温度没到 85 度做成生普。

再看第一个视频。底下在烧火。用火控制锅的温度。

第二个视频,这个树叶已经炒的差不多了。软了。没水了。水分丢失了。

这个好理解。

在这个锅里面,物理的就是水分大量丢失。

化学方面就是说。一片树叶就是一个猪,抖就是视频中的把一部分鲜叶扔起来,就是把猪大肠没事多往空中抛一抛,让臭味跑掉。猪皮在热锅上能激发一点香气,猪大肠在锅上面是臭的。这是制作生普的。绿茶的我没有。哈哈哈哈。怎么办呢?基本都是这个套路。

后期工艺是物理和化学一起的。然后生普的炒就是抖焖结合,杀匀杀透。

焖就是,形象地说一部分鲜叶用在锅底多焖一焖。

把猪皮适当的焖一焖,激发点香气,当然不能焖出焦味和烟味。

鲜叶里面有一部分是掌管青草味的家伙,就像猪大肠一样,受到高温这些臭味就跑了。这是特性。就是低级醛受热会全部挥发。

然后猪大肠臭味挥发完了,接着,具有香喷喷的猪皮在热锅下的香味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沸点香气物质。这句话说的就是。茶叶中芳香物质的种类和比例一直在变化,变化中像成了不同的香型。

但是呢,这个猪肉猪皮受热产生一种香气,其他地方也会产生香气,想起的种类五花八门的。种类多,比例也一直变化这。这样在嗅觉上就产生了不同的香味了。

抛洒鲜叶,能散发青气,但是呢,他在空中的时候温度会下降,然后回到锅里温度又上升,就很难把控让他平均温度达到 85 度以上。(当然,也不能突然一下 100 度的树叶温度,树叶就黑了,焦了)

焖呢,就会让焖到的茶叶一直受高温,迅速破坏酶的活性,杀死酶了。但是过分的焖就会杀死过分杀死叶绿素。

所以,这个抛洒和焖是有个度的。不能过了,也不能程度不够。

就像猪大肠的臭味,你得抛洒到空中让他去除臭味,但是猪大肠空中呆的多了,温度不够了,等猪皮,猪肉在底下都焖熟了必须出锅的时候,你这个猪大肠臭味是没了,但是你还没有熟。

暂时想到这里了。慢慢补充,杀青里面的道道特别多。今天就是引入个概念。

今天说的不全面,而且有些地方为了比喻而比喻,是有些不够准确的,并且有些地方是没有把前提条件说清或者描述准确。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并且本人对茶的理解有限而且文字表达能力不足,只能尽力的把杀青这个东西说的形象一些。方便理解。

那有的普洱的烟味儿是靠自身带的吗?不是因为炒出来的?

普洱茶的烟味这个东西

关于烟味的碎碎念

红边,就是在锅里炒的时候,有的叶片抛的多了。

黑点,就是在锅里炒的时候,有的叶片焖的多了,温度过高了,让茶叶爆了。

说的再深入一点就是。红边,红叶,红梗是因为那个什么鬼来着。对。就是树叶抛的多了,温度降的多了,出锅的时候没有达到杀死酶的 85 度,酶还活着,酶这铁汉就继续让多酚类物质氧化了,氧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红叶红梗。

黑点焖的时候,有的树叶温度高了,不仅达到了 85 度了,还更高了,树叶内水分快速变成水蒸气膨胀,树叶表面起泡破裂,留下了黑点。

记住,现在买茶的比卖茶的懂茶的情况越来越多了。你们可以的。

现在还是给大家打基础,梳理一个基本认识的阶段。等这个阶段过后,就可以开始如何品饮,评判茶的好坏和性价比了。

不要忽视基础,基础理解越深,将来碰到问题才能自行解决。避免人云亦云。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写道: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旧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这段话真好,送给兄弟姐妹们。

扩展-《学茶笔记——绿茶加工原理与技术特点(上)》

以下内容来自茶精分公众号:《学茶笔记——绿茶加工原理与技术特点(上)》

绿茶加工以鲜叶为原料,通过杀青,做形(包括揉捻)和干燥等技术环节逐渐形成“清汤绿叶”的绿茶特色有的品质特征。绿茶的各种加工方法,工艺技术及过程均在鲜叶原料的基础之上,促进鲜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最终形成绿茶的品质特征。

一,形成绿茶干茶色泽和汤色的成分
主要是叶绿素,鲜叶中所含色素按照溶解性可分为两类。

名称 含义
脂溶性色素 脂溶性色素不仅影响干茶的色泽和叶底色泽,而且进入茶汤影响汤色,是影响绿茶干茶色泽和汤色的主要色素。叶绿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叶绿素a,呈墨绿色,另一种是叶绿素b,呈黄绿色。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鲜叶中的比例大概是2:1,因品种,栽培条件和鲜叶老嫩不同而有所差异。通过杀青和干燥过程,叶绿素b超过叶绿素a,叶色逐渐由鲜绿色转为暗绿色或者黄绿色。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一般呈橙黄色,他们在鲜叶中含量不高。
水溶性色素 茶叶中水溶性色素有花青素和花黄素两大类,他们存在于细胞的液泡中,具有亲水性。茶叶中水溶性色素的含量比脂溶性色素高,鲜叶中含量约为2%,主要是花黄素。这类色素有十多种,通常称为黄酮类物质。花黄素物质在比较成熟的鲜叶中含量较高,这也是老叶子加工成的绿茶叶底容易出现“枯黄”,汤色带黄的原因之一。茶叶的另一种水溶性色素是花青素。茶叶中的紫芽叶也是花青素所致,在绿茶加工中紫芽叶对品质是不利的(香气低,滋味苦,叶底暗,呈靛青色)。紫芽叶一般出现在幼嫩芽叶。

二,形成绿茶香气的成分
主要是挥发性芳香物质。鲜叶中仅有80种左右,且含量较低,一般在万分之二以下。所含化学成分种类复杂。

名称 演绎
青叶醇 芳香物质含量最多的是青叶醇,约占芳香物质总量的60%,具有强烈的青草气,也就是所说的青气。青叶醇94%到97%是顺式的,具有青臭气,具有清香的反式青叶醇仅占3%到6%,青叶醇非典较低,在加工中容易受热挥发。此外,醛类物质也有一定的青气,如青叶醛,青气很重,含量也较高,约占鲜叶芳香物质的5%,沸点也低,受热易挥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杀青的高温赶走的青臭味的来源)
苯甲醛,苯丙醇,芳樟醇和反式青叶醛 鲜叶中具有良好香气的芳香物质主要有苯甲醛,苯丙醇,芳樟醇和反式青叶醛等,其中含量较高并有高级香气的是芳樟醇,约占鲜叶芳香物质总量的2%。它们的特点是沸点都较高,一般在200度以上。因此,绿茶香气的体现,就是通过沸点的不同赶走青臭气,提升良好香气。

三,形成绿茶滋味的成分
鲜叶中构成滋味的物质主要有三类,即多酚类,氨基酸类和糖类

名称 含义
多酚类物质 其中多酚类物质的滋味特征是“苦涩”“收敛”,氨基酸类物质的滋味特征是“鲜爽”,糖类物质的滋味特征是“甜醇”。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滋味特征,同时又相互配合。多酚类物质占鲜叶干物质重的20%到40%。其中主要是儿茶素类,约占多酚类物质的80%以上。其中简单儿茶素收敛性较弱,复杂儿茶素相反,在高含量下有苦味。特点是从芽头到第一叶有升高的趋势,然后随着鲜叶伸育老化而逐渐减少,尤其在一芽四叶以后,更有急剧下降的趋势。简单儿茶素的含量随着新梢的伸育而增加,复杂儿茶素相反,所以高级绿茶一般滋味浓并具有收敛性。
氨基酸 鲜叶中含有1%到3%的游离氨基酸,对绿茶滋味起着重要作用。单纯的多酚类味苦涩,单纯的氨基酸仅仅是鲜味,二者结合起来就有了“鲜爽”。因此多酚类和氨基酸含量的比率更能直接反映绿茶滋味的优劣。

当多酚类和氨基酸含量都高,而且醛比率低,则茶汤滋味具有浓而鲜爽的特征。
鲜叶中的多酚类和氨基酸含量随季节变化,夏茶多酚类含量高于春茶;氨基酸则相反,因此春茶鲜爽,夏茶苦涩。
鲜叶中可溶性糖是构成茶汤的甜味物质,占鲜叶干物质中的1%到2%。

扩展-《学茶笔记—绿茶加工中温度对酶的两重性》

以下内容来自茶精分公众号:《学茶笔记—绿茶加工中温度对酶的两重性》

生物体中都存在这酶这种有机催化剂,并且靠着酶的作用,进行着复杂的生化变化。茶叶中也存在着多种酶,如多酚氧化酶能催化多酚类物质进行氧化,使叶色变红。所以在绿茶加工中,为了防止茶叶在酶的作用下被氧化,便采用“杀青”工艺,利用高温“钝化”酶的活性,让茶叶在后续的揉捻和烘炒的过程中多酚类物质不被酶氧化,从而保持清汤绿叶

“杀青”的目的是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但处理不当的话,不但不能破坏酶的活性,反而会增强酶的活性引起红梗红叶,可见温度对于酶有二重性

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对酶的两重性,就是在增加催化反应速度的同时,在高温条件下也增加钝化反应的速度。在常温条件下时主要以提高反应速度为主导,在高温条件下则以增加钝化反应速度为主导。茶叶的杀青就是在短时间内将茶叶的平均叶温提高,从而利用高温,钝化酶的活性。氧化酶最适宜的温度为40~50℃,超过这个温度后,酶活性就开始下降,85℃以上时,酶的活性会立即遭到破坏。

酶受热遭到破坏是不可逆的,但有时杀青温度不够高,酶活性短暂受到抑制,没有遭到破坏,在高温解除后,会恢复活力,在揉捻或干燥时出现红梗红叶现象。

扩展-《学茶笔记之绿茶之香》

以下内容来自茶精分公众号:《学茶笔记之绿茶之香》

茶香,是怎么来的?

前已发现绿毛茶的芳香物质有100多种化合物组成,这些物质少部分来自鲜叶原料,大部分是制造过程中由其他物质造化而来。在此过程中,通过高温将叶片里的的青叶醇、青叶醛等沸点低物质大量挥发;还会去掉令叶片有不愉快气味的低级醛(例如乙醇、戊醛、丁醛等)。留下些高沸点的、可以令叶片具有芳香的香气物质。

芳香物质,有什么呢?

如百合花香或玉兰花香的芳樟醇、有微弱苹果香气的苯甲醇。存在着紫罗酮,茉莉酮和橙花叔醇。他们分别具有紫罗兰香,茉莉花香和微弱的花香,由于含量较高,对绿茶香气影响较大。

仅如此,在初制过程中绿茶叶片的甲基氮氨酸硫盐,能分解出二甲硫。在储藏中,随着茶叶的陈化而消失。另外,茶叶在干燥过程中,糖类化合物受热发生焦糖化也产生香气。

叶中芳香物质的种类和比例上的变化。在嗅觉上表现出不同的香型。呈现出质量好与坏的差异。所以,绿茶的制造技术对香气影响十分大。

香气初制的四个过程

鲜叶摊放

叶在摊放过程中内含化学成分发生缓慢变化。

着水分的散失,细胞液浓度增加,酶活性增强,青气部分散发,多酚类轻微氧化。部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其次,淀粉分解转化为可溶性糖类,这些变化都有利于品质的提高。

于叶绿素的少量破坏,使叶色绿中透黄,有嫩绿的感觉;蛋白质,淀粉的水解时水浸出物质含量有所增加,同时多酚类与氨基酸的比率降低,使茶汤滋味变得醇和。

般鲜叶经摊放后,含水量减少到70%左右便可以炒制。根据“嫩叶老摊,老叶嫩摊”的原则,高级嫩叶摊放后水量应少些,低级叶含水量略多。

放过程中多酚类氨基酸类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毛茶品质审评的结果分别见下表

炒青

所谓炒青就是高温杀青。顾名思义,即使将叶片中青气和不良气味“杀死”。留下些能转化成香气的芳香物质。同时,在热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一些新的特殊香气。所以低温闷炒的绿茶香气低闷,适度高温抛炒的绿茶具有清香。

这也是炒青绿茶香气高于蒸青绿茶的原因之一。蒸青时间短,叶子被水蒸汽包围,青气的散发和香气的显露都不及炒青。

虽说,抛具散发青气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将闷炒方法完全弃用。“闷”也是具有不可忽视的优点的。

闷有提高叶温破坏酶活性和加速化学物质水解的作用;反之,“抛”不利于叶温升高,容易产生红梗红叶;“闷”会加速叶绿素的破坏。

抛闷结合的杀青方法比单纯的抛炒饭饭能多保留青叶的多酚类含量5%左右,茶叶品质也较好。

只有充分发挥抛炒与闷炒的优点,避免二者的缺点,才能提高杀青质量。所以杀青应掌握“抛闷结合”“多抛少闷”的技术。

揉捻

揉捻更多是对叶子的物理作用。揉捻破坏了叶子的细胞结构,使叶子的内含物质容易穿透到表面,在冲泡时容易进入茶汤,揉捻时间对绿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见表3-7

绿茶要求耐冲泡。揉捻绿茶要求在保证外形的前提下达到一定的细胞破损率即可。如眉茶揉捻时要求要求细胞破损率为45%-65%,如高于70%,不仅耐泡性差,而且苦涩味也会加重,如细胞破损率低于40%,则茶味淡薄。条索也不紧。

干燥

烘炒过程中对于化学反应的影响主要是温度。温度是化学反应的条件,提高温度,增加了物质分子的能量。烘炒使叶温增加,提高了水分子的运动量,加速了水分子的蒸发,从而达到干燥的目的。温度也提高了其他化学成分的分子运动能量,加速了反应。这种以加温促进反应的作用,在茶叶文献中有的叫热物理化学作用。

干燥前,茶叶含水量较多,后期含水量很少,所以干燥前期在水热共同作用下的茶叶内含物质变化和后期干热情况下的变化不一样。

杀青

茶精分学茶18-杀青

扩展-《学茶笔记 | 绿茶的揉捻(上)》

以下内容来自茶精分公众号:《学茶笔记 | 绿茶的揉捻(上)》

揉捻的目的和要求

揉捻的目的是为了卷紧茶条,缩小体积,为炒干成条打好基础;适当破坏叶组织,既要茶汁容易泡出,又要耐冲泡。

揉捻最容易观察的是形成茶条,炒青绿茶揉捻叶外形要求“五要五不要”

一要叶条;不要叶片;
二要圆条,不要扁条;
三要直条,不要弯条;
四要紧条,不要松条;
五要整条,不要碎条。

同时要求叶色翠绿,不泛黄,香气清高,不低闷。

这就要综合考虑影响揉捻技术的各种因素。温度、叶量、时间和压力,是揉捻工序的主要技术因子。而叶子的老嫩和杀青叶的处理,即冷揉和热揉,是影响揉捻的主要因素。二者互有关联,必须适当掌握。

冷揉和热揉

热揉
热揉,就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趁热揉捻;

冷揉
冷揉就是杀青叶出锅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摊凉,使叶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揉捻。

揉捻使细胞内含物(如蛋白质、果胶、淀粉等物质)渗透到叶子表面,这些内含物在一定含水量时具有黏稠性,这种黏稠性有利于茶叶揉捻成条,也有利于在干燥工序中进一步固外形。不同老嫩程度的叶子具有不同的成条性。

嫩度较高的叶子,由于纤维素含量低,又有较多的果胶等,叶子在揉捻时容易成条;

老叶含有较多的淀粉,趁热揉捻有利于淀粉继续糊化,有利于和其他物质充分混合,从而增加叶表黏稠性,同时,在热的条件下,纤维素软化容易成条。

“但热揉的缺点往往是叶色易变黄,并有水闷气”

因此,在热的条件下,对于嫩叶来说,它本身在揉捻时容易成条,为了保持良好的色泽和香气,应该采用冷揉;对那些成熟老叶,趁热揉捻可获得较好的外形。虽然热揉对色泽和香气有影响,但较老叶子本来香气就不高,叶子也较深绿,热揉失去一部分叶绿素,不仅对它的叶色影响不大,有时反而会使叶底明亮些,所以较老叶子应该采用热揉。

那么,我们我们常见的一芽二、三叶这样的鲜叶该选用怎样的揉法呢?这些属中等嫩度,宜采用温揉,即杀青叶稍经摊放,叶子尚温时揉捻为好。

叶量

各种型号的揉捻机,都有一定的投叶适量范围。投叶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揉捻叶的质量

投叶量过多,一方面由于叶团翻转冲击揉桶,叶子因过多而被甩出桶外。另一方面杀青叶在揉桶内翻转困难,揉捻不均匀,不仅条索揉不紧,也会造成松散条和扁碎条多。此外,因叶子与叶子之间、叶子与揉桶之间以及叶子与揉盘之间摩擦增大,致使叶子在桶内摩擦发热,不仅影响外形也影响内质。
但投叶量过少,叶子相互带动力减弱,不易翻动,起不到揉捻的作用。

今天我们引入一个新名词-“断碎率”。顾名思义,即叶片断碎。
断碎率是在揉捻中力求避免的重要指标,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碎茶率,就必须按照不同机型适量投叶。

扩展-《学茶笔记 | 绿茶揉捻(下)》

以下内容来自茶精分公众号:《学茶笔记 | 绿茶揉捻(下)》

揉捻时间与加压

二者关系密切,应结合起来统一考虑,仅强调一方面不行。往往有这种情况,揉捻时间并不长,但由于加压过重,致使梗叶分离,揉捻叶没有成条就先断碎。

“对揉捻叶既要达到一定的细胞破碎率,又要保持条索完整,成条率要达到规定的要求。”

嫩叶芽尖锋苗要保持,不能断碎。除了投叶量要适当外,应该是“时间要保证,加压要适当”。如果加压不适当,特别是加压过重,时间必然难以保证。因为在加压过重的情况下揉捻,到了一定时间芽叶必然断碎。高级叶揉捻时间虽然定为20~30min,一般不宜加压或只能加轻压;这种高级叶如果加压过重,揉15~20min即出现茶条不整、锋苗断碎。所以,揉捻嫩叶,在不加压或加轻压的前提下,时间必须保证,不能揉时过短。这是保证“要揉透,不断碎;即成条,保毫尖”的重要手段。相反,揉捻较老叶子,如果不予加重压,是难以达到揉捻要求的。

对于加压具体方法,应遵循——“先轻后重,逐步加压,轻重交替,最后不加压”的原则。

在揉捻开始阶段,一般都不加压,通过轻轻揉捻,使叶片能逐渐沿着叶子主脉初步卷成条状,同时叶团开始在揉桶内能上下滚动,此时可开始加压。压力的轻重,应视叶子老嫩来掌握。一、二级鲜叶应以无压揉捻为主,中间适当加以轻压;三级以下鲜叶虽要适当加压,但应逐步加重。开始无压,中间加压,最后又松压。如果加压过早或过重或一压到底,往往达不到揉捻叶的良好效果。总之,投叶要适度,转速要适宜,时间要保证,加压要适当。这样,外形能够做好,内质也能提高。

炒青绿茶加工使用的揉捻机,一般以中小型揉捻机为宜。具体机型,种类甚多,主要有6CR-55S型、6CR-Z55型和浙茶绿-265型等。转速一般为42~50r/min。“嫩叶转速宜慢,较老叶子转速可稍快。几种机型的投叶量见表3-17。”

嫩叶体积小,投叶量可多些;老叶体积大,投叶量应少些。较嫩叶子,采取一次揉;较老叶子,可分两次揉,中间解块一次。

下面是各级杀青叶的揉捻时间和压力调节

1~2级杀青叶,一般采取一次揉,揉后解块分筛。3级或老嫩不匀的杀青叶,应分两次揉捻,中间解块筛分一次,筛面茶再进行复揉。解块分筛的筛网配置;上段为4孔,下段为3孔。操作时,上叶要均匀,筛底揉捻叶上烘或炒干,粗头可再揉一次,以使茶条更加紧结。

揉捻程度

三级以上的叶子成条率达80%以上,
三级以下的叶子成条率达60%以上。
揉捻叶细胞破碎率一般为45%~55%。
茶汁附着叶面,手摸有湿润粘手感觉